中华虎头蟹

Orithyia sinic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41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描述 头胸甲呈长卵圆形,长大于宽。背面隆起,密布粗颗粒,但后部颗粒较细,分区明显,各区都有对称的疣状突起,约14枚。额具3枚锐齿,中齿大而突起,眼窝大、深凹,上眼窝缘有两个钝齿和颗粒,外眼窝齿较大,下内眼窝齿粗壮。前侧缘有两枚疣状突起,后侧缘具3刺,末刺最小。
两性螯足均不对称。长节内缘末端具一刺,背、外缘近末端也各具一刺,以外缘一枚为锐长。腕节内缘有3齿,中齿锐长。掌节背面中央末端有一刺,背缘有两刺。较大螯足的可动指短于不动指,两指内缘有钝齿,基半部齿粗大。较小螯足其两指内缘的齿较细。
第4对步足呈桨状,末两节宽扁,指节卵圆形。
两性腹部均分为7节:第1节中部具1枚突起;第2、3节具3枚突起,中央的1枚锐长,突起之间有粗颗粒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末端具小齿。
生活时全身为褐黄色,鳃区各具1枚紫红色乳斑,以此也曾称为乳斑虎头蟹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48.0 44.5
♂ 60.0 51.0
♀ 56.0 47.5
♀ 81.0 73.0

大小
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48.0 44.5
♂ 60.0 51.0
♀ 56.0 47.5
♀ 81.0 73.0

生境信息
分类讨论

Linnaeus于1771年以Cancer sinicus订为新种,以模式产地命名,1798年 Fabricius的Orithyia mammillarins因头胸甲具2个乳斑而得名,多数作者曾引用后者名称,而只有少数作者正确引用Orithyia sinica (Linnaeus),这两个名称系同一物种,使用上造成混乱,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优先权问题的规定,Orithyia sinica(Linnaeus,1771)应该是最有效的名称,而Orithyia mammillaris Fabricius,1789是它的同物异名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 1♂,辽宁庄河,1950.05.19;10♂,辽宁营口,1950.06.06;9♂,辽宁丹东,1950.05.14;2♂,山东烟台芝罘岛,1951.04 10;1♂,山东烟台芝罘岛,1957.06.30;1♀,山东青岛,1953.06.15;山东青岛,1975.06.19;1♀,山东青岛,1982.10.24;2♂,山东日照,1952.09.06;1♂、1♀,江苏如东,1956.06.03;1♂、1♀,江苏大丰川东,1956.06.24;1♂,广东南万,1954.12.20;广西合浦对塔,1954.12.31;广东宝安南头,1957;3♂、2♀,广东隆澳,1957.09.22;1♀,广西企沙,1957.01;1♀,福建东山,1957.04.18;1♀,福建厦门,1984.03.03;1♂、1♀,福建厦门鱼市场,1983.02.01。